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
“形”“感”“效”
——以萍乡学院“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为例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形,有感,有效”。为寻找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地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引导大学生自觉肩负维护民族团结使命、挺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2022年起,萍乡学院组建“同心 同语 同行”暑期志愿服务团(以下简称“志愿服务团”),与萍乡莲花两个黎族村开展“校-村”结对创建,团队先后入选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并多次荣获共青团江西省委等表彰。
二、案例概况
以2023年为例,志愿服务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深入莲花县良坊镇冲头民族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调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民族文化体验日、民族大团结晚会等社会实践活动,用心察情、以形焕感、筑基增效,行走在田间地头、活跃于村民之中,以青春独特的方式写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
三、案例分析
紧扣村民对于民族团结的认知具有浅层性、冲头村如何突破宣传造势困境等两大难题,志愿服务团用实践逻辑回答了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如何“有形”“有感”“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重构话语体系诠释民族文化形意
志愿服务团依托萍乡学院民族团结示范点覆盖的民族创意工作坊、剪纸艺术团、九孔葫芦丝等重点项目,选拔出一批有专业特长、有使命担当的优秀学生,形成同行共谋民族事,同心共绘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志愿者将自己对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转化成可视、可听、可感的宣讲、诵读、歌舞、剪纸、绘画、民乐演奏等形式,通俗化、民间化诠释民族团结的“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让村民从获取到知悉再到入脑入心入魂。
(二)叠加资源效用筑牢民族团结思想
充分发挥本村既有资源作用,创设盛大场景,吸引村民身临其境、浸润式体悟民族大团结氛围。通过在本村的黎寨举办网络直播、民族文化体验日等活动,通过常态化为物质资源赋值的方式共建精神家园,将文化符号与文化指征通过外在联结转化为内化联系,让村民从外在感受到内在感知再到自发对外感召。
(三)聚焦以村之名深化进步创建实效
创新“村”字号宣传思维,匠心定制“冲头”宣传视频、宣传路径,以村闻联播、乡村见闻每日一更、村晚等活动形式传秀美乡村景、扬独特民族情,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冲头村开展常态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范式,增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以宣传辐射广度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认同。
四、工作举措
(一)在调查研究中贴近基层群众
基于前期调研的常住人口数据以及村庄人口分布信息,设计制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的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历时3天,完成该村百余户人家入户调研,收回有效问卷129份并撰写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志愿者拜访了50年党龄的老党员金德华、九旬乡村老教师郭志仁,共忆初心、传递敬老爱老情。志愿者通过走访调研走进乡村、融入乡村,赓续调研精神,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二)在文化认同中共筑家国情怀
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志愿者因地制宜为民族村小朋友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堂,课程包括理论宣讲、语言文化、民族艺术、安全培训四个模块,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书法、朗诵、绘画、剪纸、民族舞、民乐,安全急救培训等多项实践课程。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诵读爱国情、书写中华韵、奏悠扬民乐、舞民族之风、悟剪纸灵动、绘民族团结。让小朋友们身临“族”境,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在创意宣传中助力乡村振兴
冲头村是江西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正大力推进景村建设,打造了4处黎族特色旅游景观。经调研访谈,村党委书记表示希望志愿服务团助力突破宣传造势困境。为热忱回应需求,志愿者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特长,立足乡村实际,采用视频制作剪辑、网络直播、“村”字号节目定制等方式纾困解难,剪辑日更纪实视频共十余期、组织开展直播4场、创意出品宣传视频《“冲头”村闻联播》,并拍摄制作冲头民族村宣传片,带网民走进黎寨饱览美景,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各平台观看量、点赞量合计高达39800余人次。志愿者以创意之举扬乡村美名,激发众多网民的向往之心,切实提升了冲头民族村美誉度。
(四)在载歌载舞中共铸民族团结情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过程中,志愿服务团注重互促共融,不论是入户调研还是文化课堂,每项工作都紧密围绕“民族团结”主题,也将转化为节目呈现在最终的民族大团结晚会中。志愿服务团策划、承办“同心共绘乡村景 同行共赴民族情”民族大团结晚会(暨萍乡市校村民族团结进步联创文艺晚会),用语言诉说奋进讲述发展,以民族歌舞舞出热情唱响团结,借文化成果展、民族服装T台秀推介文化展现融合。朗诵节目《少年中国说》于师生一问一答中诵读中华经典、激荡精神力量;访谈节目《“冲头”有约》站在过去、今日与未来,讲述了黎族、布依族、汉族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冲头”故事;黎族《打柴舞》等民族舞蹈节目,舞出各族人民的积极向上、热情洋溢;葫芦丝独奏《欢歌炫舞》在声声悠扬中再现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欢聚一堂的美好景象;艺术成果展示节目展出了冲头村小朋友在志愿者老师们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中所学习创作的“民族团结”主题书法、剪纸、绘画等作品;多巴胺T台秀是冲头村山青水绿桃粉稻黄与各民族服装独特色彩元素的碰撞,体现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大合唱《名字叫中国》以黎语、朝鲜语、藏语、壮语、汉语共同唱响爱国情怀,为晚会画上圆满句号。晚会演职人员集结了汉族、黎族、布依族等各民族村民,形式丰富、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莅临现场,共襄民族文化视觉盛宴。
五、成果影响
志愿服务团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累计服务人次达814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518小时。成功策划、牵头承办萍乡市首场校村民族团结进步联创文艺晚会,吸引了390余名观众集聚冲头村;形成了 1份高质量总结报告、2篇调研报告、12个视频作品(包括宣传片、活动纪实纪录片)、系列图文宣传报道稿件。志愿者用创意与才干化“堵点”为“亮点”,打响了冲头村盛名;以民族团结为课题,为冲头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唱响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冲头村因项目活动引发的热度与关注,拟被莲花县民宗局推广经验上报至省级、国家级民委。有关活动持续被中国青年网、央广网、文明江西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30余次,赞誉不绝、热度不减。
六、经验启示
长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效其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共青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也应遵照“有形、有感、有效”的方法论,确保实践活动有形有色、感人至深、卓有成效。
(一)匠心为帜,实践形式一地一议
秉承“百炼成精铜,一锤始定音”的匠人精神,以一地一议的原则谋划“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形式与内容。主题选定做到三个结合——去泛滥化,既要结合当下热点、团队特色,更应充分考量实践点现实情况;去形式化,形式选择倚靠两大阵地——线下实践应精准区分受众,小范围开展主题细化的实践活动,线上活动宜大力推广传播,大幅度扩大传播范围;内容涵盖围绕一条主线——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经济需求等,尽己所能服务乡村需求。
(二)调研为师,乡村系联一户一访
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以一户一走访的方式由浅及深走进乡村。前期做好入村调研,多番实地走访,充分预设提前谋化,选点、定人、谋篇。实践过程中进行入户调研,开展问卷调查、人物访谈、调研回访,用心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温暖乡村,破圈层、促共融,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的前提下,以自然、可感、有趣的方式将实践活动嵌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茶余饭后,书写大学生与乡村的感人故事。
(二)凝练为续,实践成果一项一品
从经验中凝练新智,将每一次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分为两个大项目力求成效。一为育人成效,引导大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从广阔天地间从实践维度更深层次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温度,让其三下乡经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持续生效。二为实践成效,通过对图文创作、视频拍摄剪辑、调研报告撰写等各项实践活动总结,凝练实践效果、推广智慧经验。一项一品,助力实践主体全方位成长,实现实践活动项目化品牌化。
作者:罗珺
所属单位: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职务:学工科副科长(团委书记)
联系电话:18770992250
参考文献:
[1] 纳日碧力戈.试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联意”[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4):5-9.
[2] 周真刚.有形有感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日报,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