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场上定乾坤——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 - 教学资源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教学资源 / 打谷场上定乾坤——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
打谷场上定乾坤——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
来源:内部资料 作者:石铁大 发布时间:2024-12-24 11:08:53 浏览量:3
A- A+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西柏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过程

2.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3.理解西柏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图片、表格、视频等展示西柏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2.通过讲授法深入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党的土地改革政策的认识,体会党彻底破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制度的决心。

3.通过典型案例讲述全国土地会议召开之不易,突出此次会议在土地改革运动史上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学情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学习习惯:大学生喜欢以图文、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去学习历史,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尽可能多以此种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心理特征:大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大事件与社会热点比较感兴趣,自我探究意识强烈,但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知识结构:通过对解放战争以前近代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晓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要想获取其支持,必须要给其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但对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具体土地政策,掌握还不到位,存在混淆和偏差,尤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仍需进一步强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二)难点

全国土地工作会议的背景及现实启示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

打谷场上定乾坤——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

【教学导入】

展示视频:电影《白毛女》插曲“北风吹”片段

设置意图:以歌曲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以白毛女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被压迫的悲惨命运,生动呈现封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根本缘由,揭示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

教师讲授:故事梗概——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喜儿卖掉。后来喜儿逃到深山多年,头发全白了,被当地农民唤为“白毛仙姑”。直到这个地区被解放后,地主恶霸才被打倒,喜儿最终获得翻身。

提问:喜儿之所以能够翻身,是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废除了什么制度?

学生:封建剥削制度

教师总结:《白毛女》虽是歌剧,但它以艺术化的形式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旧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喜儿的翻身离不开封建剥削制度的消灭,也证明着“土地改革”的刻不容缓。而推动土地改革彻底实行的会议和文件都是在西柏坡完成的。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具体讲述西柏坡土改的历史进程。

【教学环节】

一、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的历史背景

(一)全面土改的阶级基础已然形成

展示表格: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前,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

设置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加以梳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异同,直观地认识党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障。

教师讲授: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方案

教师总结: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在很多农村地区进行了土改,保障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农民的支持,这为接下来彻底的土地改革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二)《五四指示》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教师到西柏坡纪念馆第二展室相关图片前讲解:《五四指示》的经验教训

设置意图:通过讲授法深入分析《五四指示》的遗留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知晓为什么党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

教师总结:基于《五四指示》颁布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接下来必须制定更加完善的土地政策,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深入开展,最大程度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得土地运动与解放战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那么,召开一个全国性的土地会议就成为一种必要。

(三)革命形势发展亟需农民支持

提问:在全国土地会议展开之前,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进攻阶段,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这些从哪儿来呢?

设置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土地改革的紧迫性。

学生:农村,依靠农民群众。

教师讲授:没错,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当时农村人口最多,当然必须依靠农民群众。而依靠他,就得给他好处。所以彻底的土地改革刻不容缓,只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大程度的动员广大农民参军。

图文展示:毛泽东的论断:“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总结:为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物力上支援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入,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已迫在眉睫!

二、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的过程及成果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早就有了开展一次全国性土地会议的想法,原计划在《五四指示》公布一周年的纪念日也就是1947年5月4日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但因国民党军队胡宗南兵犯延安 而推迟。原定于在延安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 因时局变化,便委托刘少奇、朱德等领导的中央工委来主持。

5月初,中央工委到达平山。5月31日通知各解放区:“全国土地会议定于7月17日 在晋察冀的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7月中旬,出席全国土地会议的代表共100余人齐聚到达西柏坡。

7月17日上午,全国土地会议开幕。会场设在西柏坡恶石沟沟口小河边的打谷场上。打谷场收拾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在打谷场北头一个稍高的土台上面放了几张条桌和几条长凳子作为主席台,台下场地上搭起一个布棚遮阳。整个会场布置得无比简朴,既无会标,也没代表座椅,更没有麦克风和扩音设备。刘少奇同志当时正患着较重的胃病,身体消瘦,但精神矍铄,一直站立着、打着手势大声讲话。参加会议的100多人 有的拿着房东的板凳,有的就坐在石头上。由于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很多代表边开会边使劲摇着蒲扇。会场虽然简陋,但研究解决的问题,却是惊天动地、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7日至8月下旬,主要是由各解放区代表汇报土地改革的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从8月底到9月13日,主要是讨论土地改革的政策,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研究了结合土改进行整党的问题。

9月13日,刘少奇同志在大会闭幕式上作了总结报告,对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 进行了总结。刘少奇同志的总结报告详细分析了土地改革中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他指出,《五四指示》后的一年多来,各解放区都进行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大部分地区改革不彻底,即使是改革比较彻底的地区也还有若干问题。土地改革不彻底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指导土地改革的政策不彻底。《五四指示》实现了 从减租、减息政策到“耕者有其田”的转变,但是,这个指示是适合当时过渡时期特点的 带有过渡性质的政策。现在 党和群众的思想准备成熟了,形势成熟了,应当适时地提出 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第二,党内不纯。这是土地改革不彻底的基本原因。党内不纯的情况不改变,就不可能彻底完成土地改革的任务。第三,官僚主义。主要有两种官僚主义, 一种是“雷厉风行” 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另一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的官僚主义。最严重、妨碍群众最大的,就是那种“雷厉风行” 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

会议根据“彻底平分土地”的原则,制订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共16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彻底废除了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制度。

二、规定了土地改革的合法执行机关。

三、规定了平均分配 一切土地和分配财产的办法。

四、规定了 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的土地、财产所有权。

五、规定了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六、组织人民法庭,保障土地改革的实施。

10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正式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公布以后,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热潮。

通过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我们党及时总结了土地改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土地政策,对 深入发动农民群众,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 全面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历史意义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地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西柏坡时期下了一盘赢得民心的“大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土地改革运动)。其间,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在党的土地改革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土地改革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教师讲授:为什么称之为里程碑,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这次土地会议及其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使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的贫雇农,无地少地的农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渴求。其次,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制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封建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最终实现耕者有其田得目标扫平了道路。最后,这次会议对《五四指示》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土地改革中好得方式和方法,延续了对农民渴望土地得诉求的关注和满足,激发了农民对被地主阶级剥削感、阶级对立意识、革命斗争的意识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意识。

2.开启解决农村、农民和土地关系的新篇章

教师讲授:在西柏坡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着一封70多年前 哈尔滨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两页信纸保存得十分完好,毛笔小楷字 体工整,信中的质朴话语 流露出东北农民 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片深情。信中写到,“毛主席啊,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眼看到冬天了,您那里很冷吧,给您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翻身的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您收下吧。”信的落款上写着——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全体农民,而且特意在全体农民前面 加上了个翻身二字。泛黄纸张上朴实的言语,特别是“翻身”二字,表达着农民对毛主席和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设置意图: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土改后农民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3.坚持群众路线,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教师讲授: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着一辆木制独轮小推车,是镇馆之宝,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 取得胜利的“法宝”。小推车本是农民的普通劳动生产工具,然而在解放战争中,它在战场上的作用却被人民群众发挥得淋漓尽致。淮海战役中,543万的支前民工为60万解放军提供支援,也就是说,战场上每1个解放军士兵身后,都有9个支援他的支前民工。据说当时的支前队伍里,大小车辆有88万辆,担架20.6万副、挑子30.5万副、船只8000余只、牲畜76.7万头,筹集粮食9.6亿斤,赶做军鞋数百万双,运送弹药300多万吨,转送伤员12万多名。正是在这样的人民伟力下,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陈毅同志坦言,“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二)现实启示

1.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教师讲授: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白自己一切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今天我们党立足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的得失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在土地制度改革中,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积极扩大民主,保持廉洁自律,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凝聚起强大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2.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师讲授: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观点。今天,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仍然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

图文展示: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设置意图:通过引入《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深化学生对调查研究的理解与认同。

教师总结:搞好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群众路线,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流于形式。今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在全面推动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探索解决新问题进而实现新的伟大胜利。

3.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

教师讲授:西柏坡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土地改革,本质是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社会革命,同时毛泽东同志强调“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其中地主阶级的消灭,离不开党和群众的顽强斗争和英勇反抗。斗争精神既是流淌在共产党人血液里的强大基因,也是助力全党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在新时代,面对新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赓续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去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对此,不仅要理论上清醒,更要行动上坚决,只有不断提高实践斗争本领,我们才能取得新时代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4.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教师讲授:西柏坡时期,结合土改进行的整党,达到了纯洁组织、强化作风的目的。经过整党,农村的基层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很大进步,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无产阶级政治觉悟,改进了工作作风,党的战斗力得到有力提升,这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进入新时代,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伟大事业,党必须进一步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实践进行自我革命,只有把自身建设地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的使命任务。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

1.阅读教材和相关书籍强化理论理解;

2.搜集与课程相关新闻丰富课程案例。

教学反思:

1.课程导入环节的新颖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内容衔接过渡应当更加自然、连贯;

3.案例的选用应当更加精准;

4.课堂互动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课后作业:

1.登录雨课堂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选择题

2.思考一个问题: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彰显的为民精神对当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何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