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转战陕北路,砥砺奋进永向前——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榆林思政实践纪实 - 相关案例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总书记的足迹 / 相关案例 / 重走转战陕北路,砥砺奋进永向前——马克思...
重走转战陕北路,砥砺奋进永向前——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榆林思政实践纪实
来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03-15 14:58:29 浏览量:110 所属基地:榆林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
A- A+

2022年8月4日至8月8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陕西榆林、延安开展以“重走转战陕北路,砥砺奋进永向前”为主题的思政实践课程。本次思政实践由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副院长宋朝龙、副教授王聪聪、团委书记曾格子带队,2021级硕士生叶山·叶尔布拉提担任助教,学院全体2021级本科生参加。

立足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赴陕西榆林思政实践团将围绕“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这一主线,在实践课程中追循领袖足迹,重走转战陕北路。通过探寻红色遗址、访求红色故事,体悟革命精神,传承革命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开班仪式

       8月4日上午,开班仪式在思政实践共建基地榆林学院举行。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尚爱军致辞并为实践团授旗。他指出,榆林学院从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走来,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李子洲、王懋廷等北大学子,奉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指示,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建了西北最早的中共党团组织,点燃了西北革命烽火,成为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和领导中心,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他表示,希望有更多北大学子来榆林开展实践,感受塞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陕西榆林实践团开班仪式.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开班仪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作动员讲话。她结合北大马院“埋首经典 关注现实”的培养理念,寄语参加本次思政实践课程的同学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深刻体会在陕北这片红色土地上,百年前北大青年如何播下火种,百年来,我们如何一步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实现伟大理想和目标。

登顶镇北台,探访红石峡

开班仪式结束后,师生前往镇北台明长城遗址和红石峡参观学习。镇北台坐落于陕西榆林城北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依山居险、巍峨挺拔、控南北之咽喉,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八月的镇北台阳光明媚、宏伟壮观。同学们拾阶而上、登台远眺,北边的大漠风光,已被一片绿色覆盖,南边尽显榆林古城与新城风貌,东西方仍可见逶迤延绵的长城遗迹。在现场的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镇北台不仅是榆林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边塞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同时,对榆林悠久的戍边文化与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陕西榆林实践团登顶镇北台.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登顶镇北台

随后,师生们来到榆溪河两岸的红石峡。红石峡两崖东西对峙,榆溪河水穿峡而过,自然风光独特秀美,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自古以来,众多文人武将在此留下题刻,“力挽狂澜”“还我河山”等摩崖石刻字迹苍劲,人文与自然景观实现有机结合。同时,这里还是红石峡会议旧址。1929年4-5月间,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榆林红石峡翠然阁天门与地门之间的洞穴内召开,史称红石峡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确立了刘志丹在陕北特委的领导地位,提出了“三色”革命的理论。同学们来到会议旧址,认真聆听讲解,从革命遗存中,见证红色经典,追忆革命先辈们的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陕西榆林实践团探访红石峡.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探访红石峡

参访主题展,感悟陕文化

8月4日下午,师生们先后前往陕北民歌博物馆、榆林市档案馆参观学习。陕北民歌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陕北文化为元素、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悠久悲壮的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的专题博物馆。

陕西榆林实践团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

在“声”临其境的参观中,丰富的展品和讲解员嘹亮的歌喉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黄河船夫曲》、《东方红》、《军民大生产》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师生们体验陕北民俗、感悟红色经典。作为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陕北民歌代表着陕北人独特的精神标识。而在陕北民歌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更在革命时期传承了红色基因,记录了艰苦岁月。经过参观学习,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红色革命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获得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而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下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最后,师生们来到榆林市档案馆进行参观学习。榆林市档案馆以大量历史资料、珍贵图片和实物档案为载体,全面展示了榆林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这里保存着榆林这个城市的文化命脉与历史传统。榆林市档案馆收集的各类档案丰富详实、资料展示生动形象。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师生们了解到榆林市发展历史脉络,重点学习了在陕北革命发源地、红军东征出发点、红军长征落脚点、解放战争转折点等四个方面,红军入陕后发生在榆林大地上的红色革命故事。大家通过认真聆讲解,观看真实史料、珍贵照片和纪录片,对榆林红色文化历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陕西榆林实践团参观榆林市档案馆.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参观榆林市档案馆

当晚,全体师生一同参加了每日评议会。在评议会上,同学们积极交流心得与感悟,并对当天实践的成果与不足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回顾与总结。孙蚌珠和宋朝龙进行了活动点评,并一一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回应。老师们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分享自己的见解、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米脂县高西沟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这曾经是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自20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村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坚定治黄治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志,破解了当地严重水土流失的难题,塑造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典范。

十八大以来,高西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突出秦岭、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深入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到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在龙头山听取村里水土治理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

在高西沟,师生共同走进高西沟村的发展历史,从一代又一代高西沟人民的伟大创业征程中汲取宝贵经验与精神力量;随后,师生登上龙头山,实地参观了高西沟人民农作物种植、生态建设的成果;最后,在现场讲解教学中,师生对高西沟水土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经验有了更加系统的把握。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米脂县高西沟.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米脂县高西沟

杨家沟革命旧址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村口高大雄浑的寨门城墙记录了历史的沧桑。1978年,杨家沟革命旧址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2009年被中宣部选为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在杨家沟,师生集体参观了 “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在杨家沟革命旧址的窑洞里,米脂县委党校副校长罗辉在红色革命现场为同学们讲述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使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来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的历史,形成了更加真实可感的历史体验,深刻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杨家沟革命旧址.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杨家沟革命旧址

每日评议会

8月6日晚,思政实践团师生邀请共建基地榆林学院师生共同开展了每日评议会。在场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有同学提到,高西沟多年来植树造林的历史是一段人民用双手开垦土地、艰苦奋斗的历史,体现出人民群众尊重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改造的科学态度;实地参观调研,让大家深深感动于先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当代青年应该不断增强本领,从朴素而艰辛的事业中体悟与回应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指导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总结。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渊勉励同学们,在实践中不仅要勇于迈出第一步,也要勤于迈开步伐,踏实前进,只有“踏遍青山”才能深刻体会到“风景这边独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强调,每一次生动的实践,就是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而非抽象的,脱离实践的人。同学们应该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8月6日上午,师生抵达绥德县,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绥德师范学校参观学习。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城北街疏属山石崖下的九真观内。1937年,中共绥德特委成立,1941年,中共绥德特委改称中共绥德地委,1956年,中共绥德地委撤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绥德特委(地委)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将绥德分区树立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面鲜艳旗帜,为陕甘宁边区构建起了北部坚强的战略屏障。

走进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在现场的讲解中,同学们回顾了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这里,同学们感悟了党领导人民奋战陕北的光荣历史,更加铭记了先辈们的斗争精神,并就如何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绥德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几千年来,在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绥德人民世代相承,口传心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展示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8项,是展演、传承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

石雕、石牌楼、唢呐、秧歌、年茶饭……陕北丰富多彩而极具地域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衣食住行多个方面描绘出黄土平原上人们的生活图景。这展现了绥德人民特有的价值取向。同学们在馆内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对绥德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绥德师范学校

20世纪20年代,在偏僻的陕北,因为李大钊与李子洲,北京大学与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历史性地交汇,革命的火种也因此得以从北京传播到陕北。1923年5月,在陕西绥德县城疏属山腰北门巷原绥德中学堂校址上,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正式创建。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孕育革命的学校,在风雨沧桑中已走过了近百年。学校尽管曾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等,但革命先驱的光荣传统在这里一直发光发热。

师生通过参观校史馆,切身感受到了绥德师范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与光荣的革命事迹,更加坚定了砥砺奋进,为国家奉献青春的理想与初心。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绥德师范学校.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绥德师范学校

柳青文化园

8月6日下午,师生前往柳青文化园参观学习。柳青文化园主要包括文学之门、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私塾、柳青书院、作家签名墙等,是陕西省作协文学创作培训基地、榆林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柳青是当代陕西乃至全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他秉持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态度创作属于人民的作品,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待车》起步,到《地雷》发声,他以《铜墙铁壁》亮相文坛;在经济建设时期,他扎根皇甫村,写成《狠透铁》,坚持着“到基层中去,到生活中去”的写作宗旨;五年苦磨砺,他写就《创业史》一书,记录了翻身解放的农民发家致富的历程,激励了无数艰苦奋斗的农民。

柳青的经历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使得同学们深刻地理解到只有真正地扎根广大人民的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才可能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所学所思真正付诸于实际。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柳青文化园.pn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柳青文化园

郝家桥:“红色山村”处处好光景

立秋清晨,师生们来到拥有光荣历史的郝家桥村。村史展馆前伫立着刘玉厚同志和习仲勋同志纪念碑,向来访者展示着郝家桥村代代传承的红色精神。

早在抗战时期,中共绥德地委发起“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号召,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同志在对郝家桥村的回信中,给刘玉厚同志题词“著名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指出“郝家桥是一个勤劳生产的模范村”,鼓励郝家桥村“搞好生产,过好光景”。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们从山沟沟中走出致富路,让小山村成为“楷模村”。现在,郝家桥村正从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向乡村振兴楷模村奋进。在现场的讲解中,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报纸让同学们回顾了郝家桥村走向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郝家桥村.jp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郝家桥村

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师生一行走进路遥纪念馆,走进路遥如黄土般平凡却如夏花般绚烂的一生。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他生长于这片黄土地上,天生便被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精神品质熏陶与滋养着。

参观过程中,师生们被路遥的事迹深深打动。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在陈家山煤矿贴近农民,收集农村写作素材。他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当作“创作的上帝”。这也启示着当下的文学创作,要深入群众,扎根人民,写人民的生活,才能把握社会历史的主流,才能够“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才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遥纪念馆.jp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遥纪念馆

梁家河: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当日下午,师生们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感悟小村庄的大学问,寻求关于青春追求和理想信念的答案。七年的梁家河岁月中,习近平给村民们留下了“能吃苦,爱读书,干实事的好后生”的印象。在梁家河,习近平经历艰难生活的磨炼,闯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还有思想关。师生们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知青井、沼气池等,对当时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环境和知青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亲身在梁家河走过、看过、学过,在现场党课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修沼气池、打坝造田、建铁业社等生动事迹,深深体会到了我们党的“群众之心”和“人民情怀”,也激励着同学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延川县梁家河村

巍巍宝塔山:永立不倒的红色精神

师生顶着暑气,迈着雄健的步伐登顶宝塔山,一览红色延安城的壮美全貌。宝塔山被誉为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是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标识,它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见证着中共中央的十三年延安岁月。这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胜利的山,激励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满怀豪情、勇往直前。

陕西榆林实践团登顶宝塔山.jpg

陕西榆林实践团登顶宝塔山

从杨家岭到枣园:从胜利走向胜利

师生们先后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寻找一代伟人的足迹。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同学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革命领导人旧居,中央大礼堂旧址等。中央大礼堂虽然朴素,经历过了战火和岁月的洗礼,仍然能感受礼堂的雄伟壮丽。老一辈领导人居住过的窑洞中,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照片,生动诠释着老一辈领导人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遗迹、文物、照片,带领师生们穿越了岁月长河,回顾延安精神,指引人们不断战胜困难,开拓前进。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杨家岭革命旧址.jp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枣园革命旧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领导推进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筹备了党的七大。同学们依次参观了中央军委枣园办公室、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等十余处住所。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感悟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枣园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继续滋养着这片伟大的土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红色烽火,越燃越旺

“历史选择延安,延安铸就辉煌”,师生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温党的历史,感悟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源远流长。它既是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发展和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延安革命纪念馆将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分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六个单元集中展示。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阅览各式照片、遗物、书籍和战斗武器等珍贵文物,收获满满,感触颇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领导人民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创举表示由衷的敬意。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jpg

陕西榆林实践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总结评议会:砥砺初心再前进

在总结评议会上,同学们纷纷交流近几日的学习体会,有同学提到,要做到立足人民,首先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才能在思想和觉悟上都得到提高,在不懈奋斗中赓续红色血脉;在追忆红色记忆中,大家都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丰满立体的形象,得到了超出课本的对历史的新的解读。同时,同学们还收获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更深一层的体会,提升了对其的“感受力”,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带队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王聪聪老师指出,同学们在此次实践中收获了美好的人生回忆,心智得以成长、觉悟得以提升,她希望此次思政实践会变成一种颜色,一种温度,留存在大家的记忆中。宋朝龙老师就各位同学的发言做了回应与总结。他谈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同学们要在思想纷杂的年代探寻人生的普遍意义,并需要将其与时代的意义结合起来,扎根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将这一点贯穿学业的全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