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工作总结 - 教学资源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教学资源 / 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
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工作总结
来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作者:李文武 发布时间:2025-02-14 13:40:01 浏览量:0
A- A+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的通知》、《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学部)与甘肃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的通知》精神,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积极合作,签订《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结对行动协议书》,共同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对行动,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现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共建行动开展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的具体内容

     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旨在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进一步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水平。双方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四红一体”的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

(一)红色展览:举办大型的红色资源流动展

针对在校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举办了以“推动各民族团结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流动展,通过教师宣传、微信公众号、海报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吸引师生及社会公众参与。在校园公共区域,用系列展板展示八路军相关的历史文物、照片、文献和实物,由纪念馆专业讲解员介绍它们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展示八路军的革命精神、英勇事迹以及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历程,突出八路军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及其在兰州的历史,为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和革命精神搭建红色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了解学习红色历史,并传承革命精神的机会。

(二)红色剧演:举行沉浸式红色情景剧演出活动

针对在校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以“红色记忆,青春使命”为主题的《红色驿站》沉浸式情景剧演出活动,在纪念馆内导演的组织下现场分配角色、编排剧本、练习排练、展示演出,在演出结束后,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互动交流沟通发言环节,分享参与情景剧演出的体验和感受,以此使学生深入、生动地了解革命历史,感受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与团结拼搏的精神,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传承红色精神,从灵魂深处拷问自己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什么,以及如何肩负起时代责任和时代使命。

(三)红色讲座:开展多场红色文化专题讲座

利用“七一”建党节、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开学第一课”等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讲解员、研究员、客座专家等参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以主题党日、入党培训、新思想学习教育等为契机,走进班级课堂为学生讲述党史故事、革命故事、人物故事等,使同学们从理论的、历史的、实践的、现实的角度深刻理解把握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

(四)红馆学习:进行红色纪念馆实地参观学习

    定期定时组织师生前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以“聆听讲解+独学思考+集中研讨+研学作业+讲学运用”为实践学习导向,开展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借着完成“研学报告”作业的契机,以小组合作方式拍摄小视频,进行思政课实践讲学活动,构建“实践基地课堂参观学习+实践基地研讨作业讲课”为一体的馆内实践学习模式,以此让师生对红色文化展览馆有更深层认识与了解,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芒、深入人心。

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取得的成效

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有效构建了“大思政课”工作格局,进一步发挥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取得了“四个一”的良好育人成效。

(一)一强: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深入开展多种红色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入学习了解了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对党和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体悟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发扬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顽强精神,进而从思想层面深刻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任务。

(二)一升: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

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这种实践经历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和多元化学习体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学习了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三)一高: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小组讨论、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们学习到了如何在小组内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如何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一进:增进了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认同度

通过开展系列红色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学习、了解、认识了革命历史和历史事件,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有了更详细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同,能够深深体会到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进而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热爱度和忠诚度。

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形成的特色

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积极挖掘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资源,有效结合校地各自独有的情况,形成了“四个统一”的特色。

(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历史教育与现实思考相统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的将历史教育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历史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革命精神,同时也能够反思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样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历史教训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视角和现实担当,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作为青年大学生如何继承弘扬革命精神,思考自己的时代责任和时代使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的体现相统一。在纪念馆现场开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回顾和敬仰历史的教育,更是通过这种实践教育引起学生对当代价值观的思考,通过对革命先烈事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如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进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相统一。在学习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与当前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对未来的积极展望。这样的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也激励他们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思政课不仅要用科学理论培养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性,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统一。通过将思政理论课程与八路军的历史教育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参观纪念馆、参与研讨、情景剧等方式,能够直观领悟感受革命历史文化知识和故事,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和感受性,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中理解、体验和传承了红色文化,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相互印证,实现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案例分析与现实问题的探讨相统一。通过对八路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讨论中,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以历史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时,也能够从现实的视角出发,联系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实践活动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统一。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历史,还学习到如何弘扬革命精神,增强了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实践中的意愿,这种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统一

在校内课堂上,教师通过系统的思政课程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在校外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纪念馆、参与情景剧活动等,直观感受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这种校内理论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的结合,在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体验。校外实践课堂是校内理论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能够在实践基地的考察中得到应用和验证,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校外课堂的拓展能够增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感,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如通过互动展览、现场讲解、情景再现等形式,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和参与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校内外课堂的统一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等综合素质 。

(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相统一。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八路军所代表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价值引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知识传授与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相统一。通过实地参观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学生不仅学习了八路军的历史与革命精神,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抗战时期的光辉历程,这种知识的传授不仅限于书本,而是通过实际的历史遗址、文物、人物及事件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他人教育和自我反思教育相统一。通过实践活动和历史学习,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价值观应用到个人生活和未来职业中,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人生方向。

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存在的不足

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四个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参与度覆盖率不足

互动性不足。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多以讲解和参观为主,缺乏让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学生在实践课程和活动中更多的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虽然也设有一些互动提问讨论环节,但是学生参与的覆盖率不高,极多数学生未能参与到讨论、提问的环节和过程中,导致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不足。缺乏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虽然实践活动中也有情景剧活动,一些学生可以有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体验革命历史,但是由于时间和场地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无法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大多数学生虽然经过实践课堂学习感悟了革命历史,萌生了弘扬革命精神的意识,如奉献社会,为民服务等意愿和想法,但是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缺乏合适的足够的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样的环节的缺乏和不足则不能够有效巩固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和价值观,这可能使学生感到参与活动的收获无法延续,也会影响“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和实践育人预期的效果。

(二)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不足

教学形式的丰富性相对不足。目前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以讲座、参观、展览和情景剧为主,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相对不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方式就显得比较单一。实践教学跨学科整合度不高,当前的实践教学内容更多的涉及政治、历史等社会学科,但对于如文学、哲学、艺术、生物、地理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融合度比较缺乏,这使当前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使学生思考的高度和深度也有待提升。实践教学内容有待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保持历史与当代相统一,在尊重保持历史性的同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止步不前,要及时反映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因此,当前的实践教学内容还需不断创新改革,弥补内容时效性的不足。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应用度相对缺乏。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文本和口头表达,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手段和方式来增强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感,这使得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资源整合利用率使用率不足

资源信息共享不足。学校与纪念馆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不够,共享渠道不足,导致师生无法充分了解和利用纪念馆的展览、资料和活动。课程内容与实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整合。实践课程内容与纪念馆的实际资源(如展览、文物、历史资料等)结合程度不充分,教学过程中未能完全且充分利用实际场景和文物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同时未能充分整合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如相关专业的知识、社会资源等,导致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资源库。缺乏一个整合的系统的实践教学资源库,未能将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如文献、视频、图片等)集中管理,也未能把实践基地的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导致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的资源库。教师与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合作度不够。教师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之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与合作,未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导致人才资源整合效果不佳。在资源整合和利用率方面存在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师生对实践课程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四)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强度不足

宣传推广的渠道和通道单一。目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宣传方式主要依赖传统的校园宣传方式,比如海报、校内公告、任课教师宣传等,缺乏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如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知乎等)、校外媒体、地方新闻等,未能有效大面积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宣传推广的内容不足。目前采用的宣传材料更加凸显了政治性和课程性,可能缺乏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或深度,未能充分展示实践教学基地的价值、意义和特色,难以引起师生及社会公众的兴趣。宣传推广的互动性和持续性不足。宣传活动未能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方式激发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感和关注度,宣传活动往往是一次性或短期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导致师生对实践活动的长期关注度不足。同时,实践活动结束后,缺乏对学生的后续跟踪和联系,未能建立起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价值观持续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就导致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能有限,未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的参与,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覆盖面。

五、“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未来的展望

兰州交通大学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共同开展的“大思政课”实践活动在未来可以通过“两提两增”的改进措施来提升其育人效果和影响力。

(一)提升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活动中的参与度

增加互动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赛、红色主题研讨会等,鼓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采取多样化活动形式。实践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情景模拟、实地考察、VR视频观看等,增强实践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灵活安排协调时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避免活动与学生的课程安排产生冲突,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创造走进社会的实践机会,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出发,与社会、社区、各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机制,学生在接受了“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实践教育后,应趁热打铁建,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社区等地,真正的将所学所习所感所悟应运在实际中。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应继续与学生保持联系,提供后续学习和讨论的线上线下平台,增强活动的持久影响力。

(二)提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活动内容形式的丰富性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活动中参与和学习。跨学科整合课程。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多学科内容,设计综合性课程,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八路军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及其现实意义。增加实践体验。设计与历史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访问老兵、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感悟、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定期更新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及学生反馈,定期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其与时俱进,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采用多媒体、视频、在线平台等现代教学工具,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开展不同系列主题活动。可以围绕特定主题(如抗战精神、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开展系列活动,如征文比赛、学术研讨、微课竞赛、话剧展演等,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增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整合和利用率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一个在线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包括纪念馆的资料、视频、文献等,方便师生访问和利用。开展联合课程设计。思政课教师与纪念馆的专家共同设计课程,形成系统化课程设计,将纪念馆的实物和展览融入思政课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内容中,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定期举办教师、学生与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使用心得,增进双方有效合作。引导学生运用实践基地资源。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纪念馆的资源,开展相关主题的项目研究、制作展览解说、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其参与感和责任感。

(四)增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宣传与推广力度

进行多渠道宣传和推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如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QQ等)、校外媒体、地方新闻等,扩大宣传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师生、社会人员关注。采用具有吸引力的宣传材料。开发丰富多样的宣传材料,包括视频、图文并茂的海报、宣传册等,突出实践基地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的亮点和特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建立线上平台。创建专门的针对师生群体和社会公众群体的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基地的活动信息、课程内容、实践成果等,形成一个持续更新的宣传平台,提升不同群体对其的关注度和了解度。开展合作宣传。与地方媒体、文化机构、学校社团、学校媒体等合作,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合力,扩大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